在獸醫皮膚科中,「貓癬」是最常見也最讓飼主困擾的一種皮膚病。這種疾病不僅會影響貓咪的皮膚與毛髮健康
還具備高度傳染性,甚至可能波及人類與其他動物因此,理解貓癬的成因、辨識症狀、掌握診斷方法與預防措施,對於確保貓咪與家庭環境的健康至關重要
本文將系統化解析貓癬的致病原因、臨床特徵、診斷技術、治療方法與日常照護建議,協助飼主建立正確防疫觀念,避免小病演變成大麻煩
一、什麼是貓癬?
貓癬是由皮膚黴菌,特別是「犬小孢子菌」所引發的表層皮膚感染。這些真菌寄生於毛囊與角質層
靠著分解角蛋白維生,並形成圓形脫毛斑,通常伴隨鱗屑、紅疹或搔癢等症狀
與細菌感染不同,貓癬的傳染途徑不需傷口接觸,僅需接觸掉落的毛髮或受污染的物體(如梳子、毛毯、貓跳台)即可傳播。更嚴重的是,貓癬屬於人畜共通疾病,飼主或幼童接觸後也有感染風險
二、貓癬症狀表現
與一般皮膚病相比,貓癬在臨床上具有幾項特色
圓形或不規則性脫毛斑
多數集中於臉部、耳朵、前肢、尾巴根部
脫毛區伴隨灰白鱗屑或痂皮
類似癬圈外觀,有時誤認為掉毛換季
輕微紅腫與脫皮
部分會抓癢,但也有許多感染貓沒有明顯不適
毛髮易斷、無光澤
真菌破壞毛幹結構,使毛髮失去正常彈性
黑點、硬塊或皮膚增厚
嚴重感染時會造成皮膚結痂或化膿
可見傳染給人類
如飼主出現手臂、小腿處紅色圓斑,需高度警覺
三、貓癬傳播途徑&高風險族群
接觸傳染
包括接觸病貓、被污染的器具、環境表面
空氣中孢子傳播
黴菌孢子可隨毛髮飄散至空氣中,附著於衣物、家具
交叉感染
在多貓家庭、收容所或寵物旅館環境中風險更高
高風險族群
- 幼貓或免疫力低落的貓
- 剛進入新家的貓(如收養貓)
- 獸醫診所、貓展等高密度環境的貓
- 有慢性病(如糖尿病、FIV)的貓咪
四、如何正確診斷貓癬?
- 伍德燈檢測(Wood’s Lamp)
使用特殊紫外線燈照射貓咪毛髮,若呈現蘋果綠螢光,表示有真菌存在 - 真菌培養(Fungal Culture)
採集脫毛區毛髮,培養於特定培養基中觀察真菌生長,約需 1~2 週 - 顯微鏡檢查
透過顯微鏡觀察毛髮是否被真菌菌絲侵蝕,可在短時間內得到初步判斷 - PCR 分子檢測(高階檢測)
可精準辨別感染菌種,費用較高,但時間快、準確率高,適用於反覆感染或特殊病例
五、治療貓癬
貓癬的治療需綜合考慮感染嚴重程度、貓咪年齡、是否多貓飼養等因素
一般來說,治療時間通常需 4~8 週以上,並需持續觀察至真菌培養陰性為止
1. 外用療法
抗黴菌藥膏
適合局部感染,需每日塗抹
藥用洗毛精
每週洗澡 2~3 次,有助清除表層黴菌孢子
2. 口服藥物
- 抗黴菌口服藥療效佳,副作用低,須遵照獸醫指示服藥,嚴格執行療程以免復發
3. 環境清潔與隔離管理
- 使用含氯或季銨鹽成分的消毒劑擦拭家具與地板
- 將感染貓咪與其他寵物隔離,避免交叉感染
- 定期清洗毛毯、玩具、貓跳台等高風險接觸物
- HEPA 空氣濾清器有助減少空氣中孢子濃度
六、貓癬預防
預防貓癬最根本方法,從源頭杜絕真菌孢子入侵
避免與陌生貓接觸
收養或旅館回家的貓需檢疫觀察 2~3 週
維持皮膚健康
提供均衡營養與 Omega-3,有助毛髮健康與免疫提升
定期梳毛與皮膚檢查
可提早發現異常脫毛、紅疹、硬塊等
良好的室內通風與清潔
黴菌在潮濕陰暗處繁殖最快,保持乾爽與清潔是預防關鍵
七、貓癬會傳染給人嗎?
是的貓癬是典型的「人畜共通皮膚真菌病」,尤其在幼童、老人或免疫力低下者中更易感染
常見感染區域為手臂、頸部或腿部,會出現紅色環狀皮疹,並伴隨癢感。若懷疑自己被感染,應儘速就醫皮膚科
貓癬雖非致命疾病,但因其高度傳染性、治療時間長與復發風險高,對飼主與貓咪生活都會造成不小壓力
唯有從飼養觀念、日常管理與早期辨識做起,才能真正守護毛孩的皮膚健康,也守護整個家庭的生活品質!